關于唐朝墩古城遺址,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
2023-03-28 15:00:00 來源: 天山網-新疆日報原創(chuàng)
天山網-新疆日報記者 張海峰
2018年到2022年,中國人民大學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,對奇臺縣唐朝墩古城遺址持續(xù)進行了5年考古發(fā)掘。這座遺址也以豐富而絢燦的歷史文化遺存,不斷帶給人們驚喜。
唐朝墩古城遺址位于奇臺縣城東北角,現存面積約16萬平方米。1962年被列為自治區(qū)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2013年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自2018年至2022年,經國家文物局批準,中國人民大學與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,連續(xù)5年圍繞唐朝墩古城遺址開展了主動性考古發(fā)掘。
目前,已基本確認唐朝墩古城遺址就是唐代庭州蒲類縣縣城,始建于唐貞觀十四年(公元640年),沿用于高昌回鶻、西遼和元代,13世紀到14世紀廢棄。
位于天山北麓雪山腳下的唐朝墩古城遺址。 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站在唐朝墩古城遺址,白雪皚皚的天山仿佛近在咫尺。得益于天山北麓豐沛的降水和融雪水,天山北麓與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間形成了一條南北寬約60公里的綠洲廊道,自然環(huán)境優(yōu)越,唐朝墩古城就坐落于此。絲綢之路新北道自伊吾越天山后一路西行,唐朝墩古城遺址恰是其重要節(jié)點。
唐朝墩古城遺址西距唐北庭故城遺址約30千米,南距漢代疏勒城遺址約40千米,它不僅是絲綢之路上的東西交通要沖,更是唐代國家邊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、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魏堅認為:“唐代在天山北麓構建的軍政體系以北庭為中心,輪臺縣和蒲類縣(唐朝墩古城)拱衛(wèi)左右,是中央王朝對西域實行有效經營的實證。”
唐朝墩古城大型公共浴場平面圖。 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2018年,考古隊在古城遺址東北部發(fā)現了一座高昌回鶻時期的大型浴場遺址,是一座國內罕見的羅馬式浴場。
400平方米的浴場分上下兩層,上層的洗浴空間已被千年歲月夷平,地表之下煙道和供熱系統(tǒng)好似“迷宮”。紅磚砌成的一根根方形支撐柱,把地下空間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區(qū)域。再用方磚鋪成的地板,與上層分隔開來。
整個浴場由門廳、工作區(qū)和中心洗浴區(qū)三部分構成,不僅有更衣室和熱水室,還有溫水室、冷水室,甚至有桑拿蒸汽浴室。
在浴場中出土的各類遺物、墻面的裝飾彩繪上具有鮮明的中原和本地特征,生動反映出東西方建筑傳統(tǒng)和技藝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(chuàng)新。
唐代院落遺址航拍圖。 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2019年,考古隊清理出一處唐代院落遺址。根據院落布局,推測其為唐代蒲類縣城內一處規(guī)格較高的建筑。房址內出土的唐代風格遺物,反映出中原王朝與西域邊疆地區(qū)的緊密聯系。
唐朝墩古城中的佛寺遺址航拍圖。 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唐朝墩古城遺址出土的佛像。 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2020年,考古隊在位于古城的中心位置發(fā)掘出佛寺遺址。長方形的佛寺遺址由外墻、回廊、塔基地宮、佛殿、前庭和前院6個部分構成。目前基本可以確定它始建于唐代,是和唐朝墩古城同一時期的建筑。唐朝墩古城遺址考古隊執(zhí)行領隊、中國人民大學的任冠博士介紹:“這座前殿后塔的回廊式佛寺,規(guī)模宏大,位于唐朝墩古城中心,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佛教在天山北麓的盛行?!?/p>
唐朝墩古城景教寺院遺址航拍圖。 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2021年,考古隊在古城遺址北部中央位置發(fā)現了一座罕見的景教寺院,這是目前國內考古發(fā)掘的第一處景教寺院遺址。經研究確認,這座景教寺院遺址建于唐代公元8世紀中葉,比佛寺“年輕”百歲,高昌回鶻時期歷經多次修繕、擴建,到14世紀由于人為破壞而廢棄。
唐朝墩古城景教寺院出土的壁畫。 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2022年,考古隊從景教寺院遺址中清理出400余塊壁畫遺存。任冠介紹:“壁畫中的人物豐腴飽滿、筆觸圓潤柔和,充滿了濃郁的唐代風韻,體現出高昌回鶻對唐代文化的傳承和延續(xù)。壁畫的題材既有與佛教相似的供養(yǎng)人、祥瑞紋樣等內容,也有獨具景教特色的元素。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互鑒、融匯與創(chuàng)新的生動寫照?!?/p>
唐朝墩古城遺址航拍圖。佛寺(前)與景教寺院(后)在古城南北中軸線上“相遇”。((圖片由中國人民大學提供)
佛寺與景教寺院比鄰而立,是唐朝墩古城遺址的獨特風景線。
規(guī)模宏大的佛寺坐西朝東,居古城中心;2000多平方米的景教寺院坐東朝西,位于北部中心位置。兩者在古城南北向中軸線上“相遇”。雖然始建年代相差百年,但在唐朝墩古城七八百年的歷史中,它們比鄰而立,共存了五六百年。這一發(fā)現成為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并存地區(qū)的生動注腳。
魏堅說:“唐朝墩古城遺址所體現的漢唐以來多民族交往、東西方文明交流、多種文化交融的實物證據,對于我們當下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(fā)展過程,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?!?/p> (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)